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水经注》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23章 清水(2)[第1页/共6页]

又东过周县北。

诩曰:不遇盘根错节,何故别利器乎?又东与左水合,谓之马沟水。水出朝歌城北,东流,南屈至其城东,又东流与美沟水合。水出朝歌西北大岭下,东流迳骆驼谷,于中逶迤九十曲,故俗有美沟之目矣。历十二崿,崿流相承,泉响不竭,返水捍注,捲复深隍,隍间积石千通,水穴万变,观者若思不周赏,情乏图状矣。其水东迳朝歌城北,又东南流,注马沟水,又东南注淇水,为肥泉也。故《卫诗》曰: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毛注》云:同出异归为肥泉。《尔雅》曰:归异出同曰肥。《释名》曰:本同出时,所浸润少,所归各枝散而多,似肥者也。

又东过武德县南,又东南至荥阳县北,东入于河。

《上党记》曰:长平城在郡南山中。

丹水出长平北山,南流。秦坑赵众,流血丹川,由是俗名为丹水,斯为不经矣。丹水又东南流,注于丹谷,即刘越石《扶风歌》所谓丹水者也。《晋书隧道记》曰:县有太行关,丹溪为关之东谷,途自此去,不复由关矣。丹水又迳二石人北,而各在一山,角倚相望,南为河内,北曰上党,二郡以之分境。丹水又东南,历西岩下,岩下有大泉涌发,洪源巨轮,渊深不测,蘋藻冬芹,竟川含绿,虽严辰肃月,无变暄萋。丹水又南,白水注之。水出高都县故城西,所谓长平白水也。东南流历天井关。《地理志》曰:高都县有天井关。蔡邕曰:太行山上有天井,关在井北,遂因名焉。故刘歆《遂初赋》曰:驰太行之崄峻,入天井之高关。太元十五年,晋征虏将军朱序,破慕容永于太行,遣军至白水,去宗子一百六十里。白水又东,天井溪水会焉。水出天井关,北流注白水,世谓之北流泉。

菀水上承淇水于元甫城西北,自石堰东注菀城西,屈迳其城南,又东南流历土军东北,得旧石浢,故五水分流,世号五穴口,今惟通并为二水。一水西注淇水,谓之天井沟。一水迳土军东,分为蓼沟,东入白祀陂。又南分,东入同山陂,溉田七十馀顷。二陂所结,即台阴野矣菀水东南入淇水。

始皇拔魏东地,置东郡。卫元君自濮阳徙野王,即此县也。汉高帝元年为殷国,二年为河内郡,王莽以后队。县曰平野矣。魏怀州刺史治,皇都迁洛,省州,复郡。水北有华岳庙。庙侧有攒柏数百根,对郭临川,负冈荫渚,青青弥望,奇可玩也。怀州刺史<击页>邱李洪之之所经构也。庙有碑焉,是河内郡功曹山阳荀灵龟以战役四年造,天安元年立。沁水又东,朱沟枝津入焉。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