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漯馀水(1)[第1页/共6页]
薛瓒曰:按渔阳有博陆城,谓此也。今其居山之阳处平陆之上,匝带川流,面据四水,文氏所谓无县目嘉隽誉也。洳水又东南流,迳平谷县故城西,而东南流注于泃河。泃河又南迳紻城东,而南合五百沟水,水出七山北,东迳平谷县之紻城南,东入於泃河。泃河又东南,迳临泃城北,屈而历其城东,侧城南出。《竹书编年》,梁惠成王十六年,齐师及燕战于泃水,齐师遁。便是水也。泃水又南,入鲍邱水。又东合泉州渠口故渎,下承滹沱水于泉州县,故以泉州为名。北迳泉州县东,又北,迳雍奴县东,西去雍奴故城一百二十里。自滹沱北入,其下历水泽一百八十里,入鲍邱河,谓之泉州口。陈寿《魏志》曰:曹太祖以蹋顿扰边,将征之,从泃口凿渠,迳雍奴泉州以通河海者也。今无水。
鲍邱水又东,庚水注之。水出右北平徐无县北塞中,而南流,历徐无山,得黑牛谷水,又得沙谷水,并西出山,东流注庚水。昔田子春出亡居之,众至五千家。
水出伏凌山,山高大,岩鄣寒深,阴崖积雪,凝水夏结,事同《离骚》峨峨之咏,故世人因以名山也。其水西南流注之,是水有桑谷之名,盖沿出桑溪故也。又西南迳犷平城东南,而右注鲍邱水。鲍邱水又东南,迳渔阳县故城东,渔阳郡治也。
沽河从塞外来。
沽河出御夷镇西北九十里,丹花岭下。东南流,大谷水注之。水发镇北大谷溪,西南流,迳独石北界。石孤生,不因阿而自峙。又南,九源水注之。水导北川,摆布翼注,八川共成一水,故有九源之称。其水南流至独石,注大谷水。大谷水又南迳独石西,又南迳御夷镇城西。魏太和中置,以捍北狄也。又东南,尖谷水注之。水源出镇城东北尖溪,西南流,迳镇城东,西南流,注大谷水,乱流南注沽水。又南出峡,夹岸有二城,世谓之独固门,以其藉险凭固,易为根据。
屈而东南流,迳潞城南。世祖拜彭宠为渔阳太守,治此。宠叛,光武遣游击将军邓隆伐之,军因而水之南。光武策其必败,果为宠所破,遗壁故垒存焉。鲍邱水又东南入夏泽。泽南纡曲渚一十馀里,北佩谦泽,眇望无垠也。
南过渔阳狐奴县北,西南与漯馀水合为潞河。
鲍邱水出御夷北塞中,南流迳九庄岭东,俗谓之大榆河。又南,迳镇东南九十里西密云戍西。又南,左合道人溪水。水出北川,南流迳孔山西,又历密云戍东,左合孟广<山刑>水。水出<山刑>下,<山刑>甚嶒峻,峨峨冠众山之表。其水西迳孔山南,上有洞窟开通,故乡俗以孔山流称。<山刑>水又西南至密云戍东,西注道人水,乱流西南,迳密云戍城南,右会大榆河。有东密云,故是城言西矣。大榆河又东南流,白杨泉水注之。北发白杨溪、望离,右注大榆河,又东南,龙刍溪水自坎注之。大榆河又东南出峡,迳安州旧渔阳郡之滑盐县南,左合县之北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