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水经注》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39章 洛水(3)[第2页/共4页]

伊水自阙东北流,枝津右出焉,东北引溉,东汇合水,同注公路涧,入于洛。

又东北过新城县南。

又东北过伊阙中。

《山海经》曰:白石之山,惠水出于其阳,东南注于洛,涧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谷。世谓是山曰广阳山,水曰赤岸水,亦曰石子涧。《地理志》曰:涧水出新安县东南,东入洛,是为密矣。东北流历函谷东坂东,谓之八特坂。《山海纪》曰:北流注于穀。挚仲治《三辅决录?注》云:马氏兄弟五人,共居涧、穀二水之交,作五门客舍,因觉得名。今在河南西四十里。以《山海经》推校,里数不殊。仲治所记,水会另有故居处,斯则涧水也。即《周书》。所谓我卜涧水东者是也。

涧水出新安县南白石山。

伊水又北,板桥水入焉,水出西山,东流入于伊水。伊水又北,会厌涧水。水出西山,东流迳邥垂亭南,《春秋左传·文公十七年》,秋,周甘歜败戎于邥垂者也。服虔曰:邥垂在高都南。杜预《释地》曰:河南新城县北,有邥垂亭。司马彪《郡国志》曰:新城有高都城。今亭在城南七里,遗基犹在。京相璠曰:旧说言邥垂在高都南,今上党有高都县。馀谓京论冷淡,未足以证,无如虔说之旨密矣。其水又东,注于伊水。伊水又北,迳高都城东。徐广《史记音义》曰:今河南新城县有高都城。《竹书编年》,梁惠成王十七年,东周与郑高都利者也。又来儒之水,出于半石之山,西南流,迳斌轮城北,西历艾涧,以其水西流,又谓之小狂水也。其水又西南,迳大石岭南,《开山图》所谓大石山也。山下有《大石岭碑》。河南隐士透明以汉灵帝中平六年八月戊辰于山堂立碑,笔墨浅鄙,殆不成寻。魏文帝猎于此山,虎超乘舆,孙礼拔剑投虎因而山。山在洛阳南。而刘澄之言在洛东北,非也。山阿有魏明帝高平陵。王隐《晋书》曰:惠帝使校尉陈总仲元诣洛南山请雨,总尽除小祀,惟存大石而祈之,七日大雨。便是山也。来儒之水,又西南迳赤眉城南,又西至高都城东,西入伊水,谓之曲水也。

瀍水

又东北至洛阳县南,北入于洛。

县北有潜亭,瀍水出其北梓泽中。梓泽,地名也。泽北对原阜,即裴氏墓茔地点,碑阙存焉。其水历泽东南流,水西有一原,其上平敞,古赞亭之处也。即潘安仁《西征赋》所谓越街邮者也。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