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水经注》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6章 河水三(1)[第2页/共5页]

河水自临河县东迳阳山南。《史记音义》曰:阳山在河北,指此山也。东流迳石迹阜西,是阜,破石之文,悉有鹿马之迹,故纳斯称焉。南屈,迳河目县故城西,在北假中,地名也。自高阙以东,夹山带河,阳山以往,皆北假也。《史记》曰:秦使蒙恬将十万人,北击胡,度河取高阙,据阳山北假中。是也。北河又南,合南河,南河上承西河,东迳临戎县故城北,又东迳临河县南。又东迳广牧县故城北,中部都尉治,王莽之盐官也。迳流二百许里,东会于河。河水又东,迳马阴山西。《史记音义》曰:阳山在河北,阴山在河南,谓是山也,而即实不在河南。《史记音义》曰:五原安阳县北有马阴山,今县在河北,言阴山在河南,又传疑之非也。余按南河、北河及安阳县以南,悉沙阜耳,无佗异山。故《广志》曰:朔方郡北移沙七所,而无山以拟之,是《音义》之僻也。阴山在河东南则可矣。河水又东南,迳朔方县故城东北,《诗》所谓城彼朔方也。汉元朔二年大将军卫青取河南地为朔方郡,使校尉苏修建朔方城,即此城也。王莽觉得武符者也。

阚骃谓之窳浑泽矣。

长城之际,连山刺天,其山间断,两岸双阙,峨然云举,望若阙焉。即状表目,故有高阙之名也。自阙北出荒中,阙口有城,跨山结局,谓之高阙戍。自古迄今,常置重捍以防塞道。汉元朔五年,卫青将十万人败右贤王于高阙,即此处也。河水又东,迳临河县故城北。汉武帝元朔三年,封代恭王子刘贤为侯国。王莽之监河也。

又东过临沃县南,王莽之振武也。河水又东,枝津出焉。河水又东流。石门水南注之。水出石门山。《地理志》曰:北出石门鄣,即此山也。西北趣光禄城。甘露三年,呼韩邪单于还,诏遣长乐卫尉高昌侯董忠、车骑都尉韩昌等,将万六千骑,送单于居幕南保光禄。徐自为所筑城也,故城得其名矣。城东北即怀朔镇城也。其水自障东南流,迳临沃城东,东南注于河。河水又东,迳稒阳县故城南。王莽之固阴也。河水决其西南隅,又东南,枝津注焉。水上承大河于临沃县,东流七十里,北溉田,南北二十里。注于河。河水又东,迳塞泉城南而东注。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