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洭水(2)[第3页/共5页]
赣水又北迳龙沙西,沙甚洁白,高大而阤,有龙形,连亘五里中,旧俗玄月九日降低处也。昔有人于此沙,得故冢刻塼,题云:西去江七里半,筮言其吉,卜言其凶。现在此冢垂没于水,所谓筮短龟长也。
汉和帝永平九年,分庐陵立。汉献帝初平二年,吴长沙桓王立庐陵郡,治此。
大江南赣水,总纳大水,东西四十里,清泽远涨,绿波凝净,而会注于江川。
洲里可容数十舫。
旴水出南城县西北流迳南昌县南,西注赣水。又有浊水注之,水出康乐县,故阳乐也。浊水又东迳望蔡县,县因汝南上蔡民萍居此土,晋太康元年,改成望蔡县。浊水又东迳建成县,汉武帝元朔四年,封长沙定王子刘拾为侯国。王莽改名之曰多聚也。县出燃石。《异物志》曰:石色黄白而理疏,以水灌之便热,以鼎著其上,炊足以熟。置之则冷,灌之则热,如此无穷。元康中,雷孔章入洛,赍石以示张公。张公曰:此谓燃石。因而乃知其名。浊水又东至南昌县东流入于赣水。
庐江水出三天子都,北过彭泽县,西北入于江。
又北过南昌县西。
与霄汉连接。秦始皇三十七年,叹斯岳远,遂记为上霄焉。上霄之南,大禹刻石志其丈尺里数,今犹得刻石之号焉。湖中有落星石,周回百馀步,高五丈,上生竹木。传曰有星坠此,因以名焉。又有孤石,介立大湖中,周回一里,竦立百丈,矗然高大,特为环异。上生林木,而飞禽罕集,言其上有玉膏可采,所未详也。
又东北过石阳县西。
《山海经》三天子都,一曰天子鄣。王彪之《庐山赋?叙》曰:庐山,彭泽之山也。虽非五岳之数,穹窿嵯峨,实峻极之名山也。孙放《庐山赋》曰:寻阳郡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临彭蠡之泽,接平敞之原。《开山图》曰:山四方,周四百馀里,叠鄣之岩万仞,怀灵抱异,苞诸仙迹。《豫章旧志》曰:庐俗,字君孝,本姓匡,父东野王,共鄱阳令吴芮佐汉定天下而亡。汉封俗于鄡阳,曰越庐君。俗兄弟七人皆好道术,遂寓精于宫廷之山。故世谓之庐山。汉武帝南巡,睹山觉得神灵,封俗大明公。元法师《庐山记》曰:殷、周之际,匡俗先生,受道神仙,共游此山,时人谓其所止为神仙之庐,因以名山矣。又按周景式曰:庐山匡俗,字子孝,本东里子,出周武王时,生而神灵,屡逃征聘,庐于此山,时人敬事之。俗后仙化,空庐犹存,弟子睹室哀思,哭之旦暮,事同乌号。世称庐君,故山取号焉。斯耳传之谈,非实证也。故《豫章记》以庐为姓,因庐以氏,周氏、远师,或托庐墓为辞,假凭庐以托称。二证既违,三情互爽。按《山海经》创志大禹,记录远矣。故《海内东经》曰:庐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泽西,是曰庐江之名,山川相依,互举殊称,明不因匡俗始,恰是功德君子,强引此类,用成章名耳。又按张华《博物志?曹著传》,其神自云姓徐,受封庐山。后吴猛颠末,山神迎猛,猛语曰:君王此山,近六百年,符命已尽,不宜久居非据。猛又赠诗云:仰瞩列仙馆,俯察王神宅,旷载畅幽怀,倾盖付三益。此乃神道之事,亦有换转,理难详矣。吴猛,隐山得道者也。《寻阳记》曰:庐山上有三石梁,长数十丈,广不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