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佛教大师(一)[第2页/共4页]
智觊来江都时,“慧日己明”,杨广意让智觊为慧日主持,操纵智觊的德望扩大其对江南佛教界的影响。智觊坚辞不受,反倒劈面提出要回荆湘,“于当阳县玉泉山”建立本身的“精舍”。不肯意加人有大隋官方背景的慧日道场,要阔别江都到荆州建立本身自在布道的六合,这是对杨广美意聘请明白表示不予合作。智觊在江都城外住了几个月,但始终未入慧日道场。其间杨广仍各式延请,多次派柳顾言往智居处馈送礼品,再作挽留。杨广称:“弟子一曰恭亲,犹以陋薄,不称宿心。”开皇十二年(592年)仲春十八日,杨广致书一封请留,但智觊则反而提出要先回庐山东林寺,并转而请杨广为“东林峰顶两寺施主(施主)”。杨广无法,只得再派柳顾言传达口信:“弟子意不欲相去辽远,脱能旋回,不敢留停,镇下近山隋乐住止”。但智觊仍执意拜别。三月一日,杨广又修《重留书》,欲留智觊过完夏天后再“发遣,冀不半途飘露”,“请就摄山安居度夏”,但“师不准”,严辞回绝。杨广对这位刚强的父老不敢“违忤”,“谨尊夙愿”,“即命所司发遣”,最后“具装发遣”送智觊觊上庐山。
于荆州法集,听众一千余僧,学禅三百,州司惶虚,谓乖国式,岂可集众,用恼官人。胡朝同云合,暮如雨散,设有善萌,不获增加,此乃世调无堪,不能和谐所得。
智觊大师我行我素,傲慢地回绝晋王杨广的“累书延屈”,当然使晋王大丢面子,但杨广也并未激愤,表示出极高的政治素养和极大的耐烦。智觊阔别江都而入荆湘意在摆脱晋王的节制,但终不能摆脱大隋政权的监督,阔别晋王却也使智觊难以获得晋王的政治庇护。时杨坚在旧陈荆州等地设置的总管府,虽说总归晋王节制,但实际上是直接服从于朝廷,“总管刺史加使持节”,具有很大的权力。如令狐熙为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即有便宜处置之权,能够朝廷名义任命刺史以下官吏,杨广号令所达地区实际上仅限于扬越一隅。
但是,也有一些高僧果断回绝杨广的延揽,不肯前去江都四道场“任职”。如《续高僧传》卷一《彭城崇圣道场靖嵩传》记曰:“隋炀昔镇扬越,立四道场,教旨载驰,嵩终谢遣。及登紫极,又有敕征,固辞乃止。门人问其故,答曰:‘王城有限,动止严难,虽内道场,不如物外’”。姑苏虎丘山名僧智琰因“道盛名高”,被杨广召进慧日道场,后亦“以辞疾,得返旧山”。江南第一高僧的智觊虽被杨广延屈至江都。但智觊却也果断回绝进入慧日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