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三道圣旨[第1页/共4页]
王在晋心中明白,这南京兵部尚书虽是二品大员,实则是个养老的差事。本身已经六十多岁,看来平生宦途是即将走到起点了。
因敌军远在广宁,离山海关另稀有百里之遥,近期又无异动,大师都稍稍松了口气。孙承宗和王在晋等人,每日除了观察城防,还是为平辽方略争辩不休。
本来那卖力粮库的官员,每日均需对付各营前来领粮的军官,早说得口干舌燥,累得头昏目炫,态度也变得非常卑劣。他们常常仗动手中那一点权力,变着法地刁难领粮者,乃至用心少发粮食。
但这些将领另有小灶可开,从戎的可就真的没辙了。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减餐令一下,非论是本来驻守辽东的边军,还是远道而来的客军,无不叫苦连天,怨声载道。
因而,偶然是领粮者之间为了列队的挨次产生胶葛,继而大打脱手;偶然则是领粮者受不了发粮者的白眼和非难,俄然情感失控,将发粮者暴打一顿。每次打斗,都将粮库外搅得一片大乱,乃至有一次一名军官竟欲带着拉粮的士卒趁乱冲进粮库,先将口粮抢出来再说。
王在晋领旨后,大恨孙承宗。固然他不是东林党人,但平时也很佩服孙承宗的风骨,二人私交还算不错。
可惜这货本就不是学习的质料,英语学那么多年了都不成,就更不要说俄语了。特别是俄语里另有大舌音,即需求舌头颤抖才气收回的音节。朱由检练了一天,都快把嘴累抽筋了,舌头也颤不起来,只得无法地放弃了。
本来这些传旨的寺人,也是被泥泞的门路迟误了路程。从京师到山海关不过几百里路,却比平时多走了好几天。
云横秦岭家安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只要信王朱由检,因为代表着天子,当然不能饿着。是以还是高标准接待,每顿饭十大几道,荤素齐备。朱由检的贴身随行职员,也都享用不减餐的报酬。而朱由检也被蒙在鼓中,这些日反而吃得见胖了些。
而接下来的“功臣”,就让统统人大吃一惊了:竟然是监军管宁和蓟州镇守寺人涂忠!旨意上称二人“监军有功,批示若定”,犒赏也极其丰富,除了各赏一万两白银,五百两黄金外,还各赐东珠三颗,又在京师赐宅第一座!
第二每天不明,王在晋就果断回绝了孙承宗等人的送别,单独一人踏上了去南京的旅途。
但是垂危的奏折连着收回几封,朝廷却一点动静也没有。就连身在蓟州的监军管宁,也仿佛玩起了失落,对山海关的守军不闻不问。孙王二人每天都在城头向西焦心肠了望,但愿鄙人一秒钟,就能瞥见押运着多量粮草的车队。但是连续数天,路上连个鬼影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