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三道圣旨[第2页/共4页]
就如许无所事事地过了七八天,已是初春仲春。甜睡了一冬的大地,固然还被冰雪覆盖,但已经有了些要复苏的迹象。在那些阳光晖映充沛的处所,积雪已经开端溶解,将本就崎岖盘曲的门路,弄得更加泥泞不堪。
王在晋领旨后,大恨孙承宗。固然他不是东林党人,但平时也很佩服孙承宗的风骨,二人私交还算不错。
本来明朝自成祖时由金陵迁都北平以后,在南京还保存了一套官僚体系,六部班子一应俱全,却均是有职无权,说白了只是因人设岗,白拿俸禄罢了。
本来那卖力粮库的官员,每日均需对付各营前来领粮的军官,早说得口干舌燥,累得头昏目炫,态度也变得非常卑劣。他们常常仗动手中那一点权力,变着法地刁难领粮者,乃至用心少发粮食。
这道圣旨公然将首功算到了信王朱由检头上,又犒赏他内帑银十万两,黄金五千两,并赐御马十匹,金盔金甲一副。
孙承宗和王在晋被这些事搅得焦头烂额,多次充当灭火队长。对于违背军纪聚众打斗的军官和士卒,依例本当斩首示众。但二人衡量再三,感觉满是军中缺粮惹的祸,若从重惩办,又怕激起士卒更大的不满。是以只得稍事惩戒,将带头肇事的军官杖责一顿了事。
刚吟到此处,忽听身后马挂銮铃,一个略带稚嫩的声音远远地传来:“王大人,等一等!本王送一送你!”
王在晋惊诧回顾,见朱由检顶风冒雪,匹马前来!
而魏忠贤固然恨孙承宗是东林党人,但兵戈这类大事,他也不敢过于混闹,心中还希冀着孙承宗能安定辽东,他好持续把持朝纲,稳稳铛铛做他的九千岁。
第一道旨意,是嘉奖遵化大捷中的有功将士。
而山海关内的粮库外,这几天已经持续产生几次打斗事件。
因而,偶然是领粮者之间为了列队的挨次产生胶葛,继而大打脱手;偶然则是领粮者受不了发粮者的白眼和非难,俄然情感失控,将发粮者暴打一顿。每次打斗,都将粮库外搅得一片大乱,乃至有一次一名军官竟欲带着拉粮的士卒趁乱冲进粮库,先将口粮抢出来再说。
而那些领粮的军官就更有怨气,因为士卒们既不敢骂督师孙承宗,也不敢骂经略王在晋,更不敢骂直辖的主将,便整日拿他们撒气。谁如果列队靠后,领粮稍晚,回营以后必遭到全营高低的一顿痛骂。
第二每天不明,王在晋就果断回绝了孙承宗等人的送别,单独一人踏上了去南京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