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加派三饷[第1页/共4页]
不几日,勤王兵马自山海关开赴,调头返回蓟州。几万人马折腾了一个多月,与敌军一仗未打,枉自耗花赋税无数!
三人闻言,尽皆变色!
孙承宗细心地听完,终究大喜过望道:“此计大妙!本督师能够将你所言总结成一句话:‘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
“原是很难。”袁崇焕奥秘隧道,“不过祖将军前日来找下官,说他出身于武林世家辽东李家,而李家现在宁远,手中就有一支现成的马队队,约有一千人。他们曾与建虏比武过,涓滴不处下风!只要将这支步队收编了,再用其骨干练习新兵,很快就能组建一支上万人的马队!到时候…”
王在晋走后,山海关的担子就全压到了孙承宗一人身上。但是他盼得望眼欲穿的粮草,却还是迟迟未能送到。
这些年,仅辽饷一项,已为朝廷多征了上千万两白银。而这些银子撤除被各级官员贪污、剥削掉近一半,倒也有五百多万两确切用在了辽东。
可要屯田,前提前提就是得有个相对安然的环境,起码能包管将这一季种的粮食顺顺铛铛地收了。
望着垂垂远去的步队,孙承宗苦笑着对朱由检道:“殿下,真是一将无能,累死全军!老夫对敌情探察不明,让这么多人白白地赶到山海关,真是忸捏!”
可魏忠贤别出机杼,不但增加了辽饷的数额,还新增“蓟饷”和“练饷”,数额与辽饷相仿。
所谓“三饷”,是指辽饷、蓟饷和练饷。
但是撤除现有的辽饷,户部岁入只要三百余万两白银,早花得盆干钵净,又从哪去筹措这么一大笔钱?
因而,这笔沉重的承担,只能转嫁到老百姓的头上了。
“殿下何必送老臣?”王在晋感慨隧道,“那南京六部无事可做,去了也只是虚度工夫。老臣筹算赶赴南京以后,好歹待上旬月,便上疏恳请致仕。若能终老于泉林之下,也好过在朝堂之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最后却一事无成!”
“你如何不早说!还不快去宁远,将这支马队先带回山海关!”孙承宗大喜过望,不由抱怨起袁崇焕来。
这“蓟饷”天然是要用在蓟州方面,而“练饷”则纯粹是巧立项目,说是为了练兵之用。实在兵士拿了普通的军饷,天然要练兵,这就跟工人拿人为必须干活一样,本是天经地义之事。
“以辽人守辽土”,就必然能守住?祖大寿等将不都是辽人么,也没见他们能守住哪个处所!
王在晋却信觉得真,转至朱由检的身前,慎重其事地给他行大礼参拜,然后冲动隧道:“殿下对老臣的教诲,老臣定会铭记于心!老臣去矣,望殿下多多保重!只要我这把老骨头还能对峙几年,需求再来受殿下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