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马来西亚的马来人与华人及其关系研究》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二节 日本占领期间华巫矛盾的激化[第2页/共11页]

马来亚华人本土认识的呈现,早在二战前,在本地华人思惟言论界也已有较着反应。1941年4月,一名名叫李秋的作者在《南洋商报》颁发文章“论马华民族属性题目”,表示马来亚华人在本地定居已有悠长汗青,他们应被称做“马华”,这是因为“它一方面是中华民族一个特别的支脉,同时又是本地一个首要的基干民族。”战后初期,另一名作者屈哲夫在文章“南洋华族的政治危急”中,则进一步提出“华族”观点,用来替代马来亚“华侨”之称呼,他以为大部分华侨此时在南洋都已不是侨居而是定居了,他们也早已成了为本地作进献的扶植主体,而不再是客体。当然相反的定见也有存在。不管如何,马来亚华人的本土认识,通过言论界的会商,反而会更无益于开导人们当真思虑。二战后,尽忠本土亦成了华人政党寻求的目标之一,如1945年12月在新加坡建立的马来亚民主联盟(ion),其目标就是“通过向马来人灌输超出其对苏丹的天然之虔诚的国度虔诚,……以及让非马来民族在其先人故里的思乡之情中醒来,使各族建立对马来亚的真正的虔诚感”。

20世纪20年代中期,一些马来青年,在埃及伊斯兰鼎新人士反殖民统治思惟的影响下,与同在埃及的印度尼西亚门生一起创办了Seruan Azhar和Pilehan Timour两个杂志,颁发文章,表达其带有政治色采的、反殖民统治的、泛马来亚的民族主义主张。这些人返国后,与本地接管过马来语教诲的马来人间俗知识分子结合,追求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实现马来亚的同一,但其终究目标倒是在大印度尼西亚(Indonesia-Raya)或大马来亚(yu Raya)之下建立马来亚与印度尼西亚的政治联盟,这一目标与当时荷属印度尼西亚民族主义活动(传闻另有印度的反动党人)的影响有关。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