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第1页/共2页]
到1990年,马来西亚新经济政策建立的两大目标之一消弭贫苦已获得了很大成绩,只是还未达到终究消弭的目标,并且海内的贫富差异也在进一步扩大,不过,其另一目标即社会重组已根基完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成果,不但使马来人在政治范畴并且在国度经济范畴获得了安排职位。在这类环境下,该项推行20年的政策便准期宣布结束了。从1991年开端,马来西亚进入了“国度生长政策”期间。当年,辅弼Dr Mahathir Mohamad又宣布了国度生长“愿景”,要使马来西亚在2020年收支天下发财国度的行列。固然1997年发作的东南亚金融危急,亦曾涉及马来西亚,导致百姓对实现“2020弘愿”的信心遭到必然波折,但是,马来西亚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历的耐久高速生长,的确为处理包含族群题目在内的各种社会题目供应了很无益的前提。
经济上的相对繁华(马来西亚在度过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经济阑珊后迎来了长达几年即1988年至1996年的均匀80%的经济增加率),再加上对“2020弘愿”的期许和对国际上风行的trickle down实际(“一滴一滴向下”,即以为经济生长能够慢慢使如不公允等社会题目获得终究处理)的信奉,以及对本身才气的自傲――“马来西亚能!”( ysia Boleh!),以辅弼Dr MahathirMohamad为核心的巫统魁首对海内族群题目的态度亦产生了某种窜改,这就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所表示出来的“小开通”态度。这一期间,他们对非马来族群的某些公道要求,如建立“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结合会”和创办华人高档院校等方面的要求,也赐与恰当的满足。他们还为了鞭策国度认同进一步提出了超种族主义的“马来西亚族”观点。面对统统这些窜改,马来西亚的华人亦曾感遭到过某种鼓励。但是,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由华裔官方个人掀起的“诉求”活动,却因为震惊了宪法规定的“敏感题目”,不但无果而终,还几乎变成了近似于1969年“五一三”事件的局面。迄今为止马来西亚的各种族群题目风波,也大有一种树欲静而风不止之势。统统这些仿佛又向华人等非马来族群传达了别的一种相反的信息,这就是马来人即便在获得全面安排职位的环境下,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