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华团民主诉求[第4页/共6页]
面对这类情势,马华公会总会长林良实也于12月15日建议工委会删除或收回《诉求》中所谓“敏感项目”。
拔除“种族固打制”,代之以按才气分派轨制。
2000年12月19日,巫青团长希桑慕丁召开告急记者会,宣布将与华团大选诉求工委会对话,这一表态当天获得了一向主张停止对话的诉求工委会的主动回应。23日,工委会秘书谢春荣和履行秘书黄进发在民青团长邓章耀等安排下,与希桑慕丁在其私邸会晤。希桑慕丁对峙要工委会承认《诉求》触及“马来人特权”,并承诺不再重提敏感题目,但被回绝。24日,辅弼Mahathir颁发声明,人权诉求能够采取,但敏感部分绝对不考虑。26日,在郭洙镇、许子根等民政党高层居间安排下,工委会与巫青颁发了各自表述的结合声明。从12月29日开端,在民政党的安排下,颠末2000年31日、2001年1月1日和4日持续4轮构和,巫青团先还是对峙要求收回《诉求》触及马来人特权的七点,并要工委会向马来社会报歉,工委会则对峙“不收回,不报歉”态度,重申《诉求》遵循宪法,仅愿对巫青的感受与体贴表示谅解。但是,“所谓的‘构和’,实在并不是公允的构和。在构和的过程中,工委会不竭遭到来自各方面,包含政治部的干预。在构和桌上,工委会并没有与对方划一及自主的构和职位。”在这类环境下,工委会最后同意搁置(put aside)以下七点诉求:
2000年11月29日,国阵在吉达州鲁乃区州议席补选中,因为流失了大量华人选票而得胜。12月11日,辅弼Mahathir在国会答复民主行动党国集会员郭金福的发问时,再次将工委会比作**和澳玛乌那,并再次表白,1999年大选前夕当局是“被逼原则上接管”《诉求》的。因而《诉求》风波复兴,巫统政治人物与马来文媒体纷繁抨击《诉求》,指责工委会应战独立时的“社会左券”。12月13日,半岛马来门生结合会成员与辅弼在布城一起开斋,次日,该会主席苏海米带领500人在都城地区停止请愿,恫言提出马来人100条诉求,包含封闭华小、规定辅弼只能由马来人担负等,作为回应,还限工委会在一个月内收回《诉求》,不然将停止天下请愿大集会。20日、22日,马来学联主导的“马来人之声联盟”(GabunganSuarayu)与依布拉欣阿里主导的“马来人行动战线”(Barisan Bertindak yu)接踵宣布建立,并停止请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