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远东的力量格局[第9页/共25页]
东正教的拜占庭帝国在1453年倒在了奥斯曼军人的铁蹄之下,帝国末代天子的一个侄女逃到了俄罗斯,在1472年与莫斯科君主伊凡三世结婚,后者今后开端自称“恺撒”,其俄语发音近似于“沙”,这便是沙皇轨制的发源。伊凡三世又将拜占庭帝国的双头鹰标记增加到本身家属的圣乔治本记上,今后,沙皇俄国自视为东正教的帝国。
任何一个宗教都会以为本身才是独一精确的,因而这个帝国也就会自视为世上独一正宗的帝国,是文明的独一依托地点。1510—1511年间,费洛菲伊修士上书沙皇:“统统的王都城将因信奉不纯而被淹没,而新的俄罗斯的王国将成为东正教的顶梁柱……统统信奉基督正教的王国堆积在您的帝国,在普天下您是独一的基督教沙皇。您可晓得,虔诚上帝的君主,统统的基督教王都城统归于您,两个罗马前后式微了,第三罗马(莫斯科)正耸峙着,第四个罗马不会再有。您的基督教王国不会落入别人之手。”<span class="mark" title="郭小丽:《俄罗斯的弥赛亚认识》,群众出版社,2009年,第三章《“莫斯科—第三罗马”说——俄罗斯弥赛亚认识的文本标记》。"> 第三罗马的意象被构造出来以后,俄罗斯便将本身与更加长远的汗青、更加巨大的文明联络在了一起,它进一步自视为人类文明任务的真正担纲者。这一任务的品德意义,当然是来源于东正教。
帝国事要为天下定端方,而非被天下所端方的,以是我们常能看到俄罗斯交际行动中高度的自我中间性——它只以本身的好处判定为根本,而不会过量地顾虑别人的观感;它不会屈就于强者,但也不会怜悯弱者;它行事倔强,又常常出人意表。倘若遵循一种僵化的体例去了解俄罗斯,必会堕入猜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