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伪”之辩(二)[第1页/共4页]
关于儒家思惟的“巧伪”,庄子向来是抵抗的,因为那是“虚假”的,不实在的。
郑庄公与郑段乃是亲兄弟,母亲皆是「武姜」,辨别在于武姜生郑庄公时难产,经历万般痛苦才将其生下,而生郑段时则是安产。
而「无不为」,也不是指甚么事都做,一样也是指去做适应天然、适应天道该做的事。
见此,蒙仲委宛地说道:“夫子,我觉得世上万物都有‘阴阳’两面,凡事亦有正反利弊,儒家思惟虽‘巧伪’,用「仁义礼德」利诱世人,但一定没有可取之处。……昔日郑国有一人盗窃宋人之羊,被宋人抓获,相邻皆呼「郑人盗羊」,莫非郑人个个都是盗徒么?恐一定。郑国亦有「郑庄公」那般的雄主,亦有「子产(公孙侨,法家前驱)」那般的贤相,且郑国事初创将国法铭记于铜鼎之上而使国法一目了然的国度。”
但本日,他的弟子蒙仲却提出了一个「伪勇」的观点,借寓言活泼形象地阐述了「‘伪勇’在某些环境下与真正的英勇并无太大不同」的观点,这让庄子遭到很大的打击。
“这位郑庄公,夫子如何评价呢?”蒙仲扣问庄子道。
这方面表现在那里呢?
用在那里,即用在治国、用在治人。
不成否定,儒家思惟以为“礼法至上”,乃至于孔子曾经还包庇了弟子「曾参」。
除此以外,还能够延长到对待百姓的态度,总而言之就是,百姓想要去做甚么,就让他们去做,君主不要“分外”――即除了刑书以外――去束缚他们。
关于这一点,孟子也说过近似的话:百亩之田,勿夺当时,八口之家,能够无饥矣。
但是……
是故,武姜偏疼小儿子郑段,而讨厌郑庄公。
说到治国、治人,该当首推道家的治国之道,在治国方面,从道家鼻祖老子起,道家就明白地指出了「有为无不为」的治国战略,以劝戒各国的君主。
是以,当时各国的科罚都很混乱。
但是,晋国并没有因为这个刑鼎而灭亡,乃至于,厥后各国连续效仿,终究使本来秘而不宣的刑书,公布于众,很大程度上根绝了一部分人借刑书而使本身赢利。【PS:以是说“子产”是法家前驱,他在当时仍然崇尚“礼治”的期间,冒着极大风险推出了这项鼎新。】
在郑国之前,各国皆有各自的国法用来束缚百姓,但此时的国法,并不对外公开,倘如有人犯事,能够他到死一定明白本身究竟犯下了那条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