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的临床使用[第1页/共5页]
- 柴胡退热汤(官方治感冒发热):柴胡根12g,葛根10g,薄荷6g(后下),水煎服,合用于发热恶寒、头痛无汗的风寒感冒初起,或寒热来往的半表半里证。
- 解表退热:官方常用柴胡根10-15g(鲜品更加),水煎后加少量红糖,趁热服用,医治外感风寒或风热初期的发热、头痛(特别合用于寒热来往之症)。山西、陕西等地药农称此为“柴胡饮”,可搭配生姜、葱白加强解表结果。
- 《伤寒论》中柴胡多生用,夸大“去苗”(能够去除地上部分,单用根部),表现初期对入药部位的遴选。
-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虽未明白提及柴胡,但汉朝对“寒热病”“积聚病”的医治思路,为柴胡厥后的服从总结奠定了根本。
- 柴胡疟疾饮:柴胡全草15g,槟榔10g,水煎,加红糖调服,于疟疾发作前3小时服用,连用3日(需重视当代疟疾医治需以抗疟药为主,此方仅作帮助)。
- 鳖血柴胡:清热凉血,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热(临床较罕用,特别病症配伍)。
- 柴胡疏肝散(官方简易方):柴胡根15g,香附10g,川芎6g,黄酒适当煎服,主治情志不畅而至的胁肋胀痛、嗳气反酸(简化自典范名方“柴胡疏肝散”)。
- 构成:柴胡、陈皮、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炙甘草。
- 宋朝《承平惠民和剂局方》清闲散的呈现,初创柴胡在妇科、情志病中的疏肝养血用法。
(3)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清闲散(源自《承平惠民和剂局方》)
- 此处“亲信结气”“饮食积聚”提示柴胡初期用于医治气机停滞、胃肠积滞;“寒热邪气”则指其和解寒热的服从,与《伤寒论》中小柴胡汤的利用相照应。
- 配伍特性:柴胡用量较轻(3-6g),取其“轻清升散”之性,与升麻相伍,如“双翼”助清阳上达,表现“补气药+升提药”的协同效应。
- 服从:和解少阳,主治少阳病(寒热来往、胸胁苦满、口苦咽干、心烦喜呕)及妇人热入血室(经期外感发热)。
- 构成: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
2. 单验丹方举例
- 君药:重用柴胡,取其苦辛微寒、入肝胆经之性,疏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透邪外出。
- 职位:“升阳举陷”的代表方,拓展柴胡在脾胃病中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