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和解少阳的千古绝响[第1页/共3页]

酉时三刻,柴门“吱呀”推开,两个商队伴计半架着位中年旅人突入。此人面色青白如浸过秋霜的梨,双颧却泛着不普通的潮红,每吸一口气,肩胛骨便在青布衫下凸起如嶙峋的山岩。“先生救我……”他抓住张仲景的袖口,指尖冷得像块生铁,“白天发热如焚,半夜却冷得浑身颤抖,胸胁间似有巨石压迫,连喘气都牵涉着疼痛。”

暮秋的南阳,柴胡的花期已过,但药圃里的嫩芽正在抽枝。张仲景摘下一片新叶,放在掌心揉捻,贫寒的气味漫上指尖,如同千年前太行山上的山风,从未停歇。这株浅显的野草,终将跟着《伤寒论》的竹简传播千年,在无数个秋雨绵绵的夜晚,在无数个病家的药罐里,持续舞动着调和阴阳的千古绝响。

更深夜静时,病人在侧屋收回均匀的鼾声。张仲景单独坐在药圃前,指尖抚过柴胡叶片的锯齿。叶片上的水珠早已蒸发,只留下淡淡的药渍,如同光阴在草木身上留下的印记。他俄然明白,当年张老夫的柴胡酒,不过是单味药的小试锋芒,而本日的小柴胡汤,倒是将柴胡的“通”性推向极致——通少阳之枢,通表里之气,通高低之津液。当柴胡与黄芩、人参等药相须为用,不再是单兵作战,而是构成了一支调和阴阳的仪仗队,在半表半里之间,踏出了医者对疾病认知的里程碑。

药香从锅盖裂缝溢出,先是柴胡的清冽打头,如秋风扫过竹林;接着是生姜的辛辣跟进,像夏季里的炭火;最后大枣的甜润扫尾,好像春溪漫过鹅卵石。张仲景闭目细品,这气味竟在胸臆间划出一道弧线——从表入里,再由里达表,恰如少阳经作为“半表半里”之枢,来往调和的气机走向。

拂晓前最黑的时候,阿青添完最后一捧柴火,药罐里的余温仍在蒸腾。张仲景望着药渣里伸展的柴胡茎秆,它们不再是山间的野草,而是经历了火与水的淬炼,完成了从草木到药的演变。那些颀长的叶片,在沸水中开释出的不但是有效成分,更是千年山野灵气与医者聪明的融会。

药圃里的柴胡正值生耐久,三指高的幼苗在细雨中伸展着羽状复叶,叶尖的水珠滚落在暗紫色的茎秆上,像串起无数碎钻的珠帘。这是今春他亲身移栽的上党柴胡,根须在疏松的腐殖土中扎得极深,现在被雨水冲刷得干清干净,暴露纺锤形的根茎,好似人体少阳经通达表里的枢机。

4、千古绝响:草木在丹方中的重生

建安五年的南阳秋意浸骨,青瓦上的雨珠连成丝线,将张仲景的草堂织成一幅昏黄的水墨画。檐角悬着的铜铃被风撞出细碎的清响,混着药圃里泥土翻润的气味,在潮湿的氛围里流淌。堂内火塘上的药罐咕嘟作响,却掩不住此起彼伏的咳嗽声——自八月以来,南阳郡内来往寒热之症高文,每日总有十数人扶老携幼叩响柴门。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