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贯通千年的调和之道[第2页/共4页]

气脉长流:

本草精灵的永久跳舞

最后一帖药包好时,药纸上的墨迹尚未干透,"柴胡疏肝散"的处方旁,周老用小楷补了句按语:"柴胡之用,贵乎得气之宜,升则配芪术,降则合芩夏,疏则佐归芍,此六合人三才之妙也。"这行字在药房的灯光下,与千年前张仲景在竹简上的讲明遥相照应,一样的医者仁心,分歧的期间载体,却都在诉说着柴胡贯穿表里的奇异。

窗外的梧桐叶打着旋儿落下,掠过诊室前的药圃。那边种着从太行移植的柴胡,现在正抽出秋梢,棱形茎秆在细雨中泛着微光,叶片上的雨珠滚落在地,溅起的泥点竟构成近似少阳经走向的纹路。周老俄然想起,客岁在太行山调研时,曾见药农在柴胡根部埋入陈年醋渣——那是古法养护的聪明,借醋的酸收之气,反促柴胡升发之力,恰合《内经》"酸收辛散"的辩证。

他想起三十年前在东直门病院,跟从教员用小柴胡汤医治放疗后低热的患者。当时没有精准的成分阐发,全凭脉证合参:"柴胡用北柴胡,茎秆要三指高,叶片须五对生,"教员的话如在耳畔,"就像乐队里的首席小提琴,柴胡的剂量、炮制,决定着丹方的调性。"现在数据库里的千万次检索,毕竟是为了印证千年前医圣的配伍直觉——柴胡与黄芩的黄金比例,恰是调度Th1/Th2免疫均衡的天然暗码。

暮色来临,中药房的铜铃第108次响起。抓药的王徒弟戴上赤手套,翻开"柴胡"的抽屉,三格饮片在LED灯下各有风华:左边酒炒的金黄如秋阳,中间醋炙的深褐似古玉,右边蜜制的晶亮若虎魄。他提起戥子,银星在秤杆上滑动,俄然想起二十年前在同仁堂当学徒,老掌柜教他"左手戥子右手心,草木分量贵如金"的景象。

4、太行星夜:

3、药房夜影:

窗外飘起了本年的初雪,药圃里的柴胡在雪中仍然矗立,棱形茎秆承托着雪花,却不弯折,正如中医在当代文明中死守的风骨。周老合上文籍,指尖掠过书脊上的"柴胡"二字,俄然闻声远处中药房传来戥子的轻响——那是值班药师在为急症患者抓药,柴胡的贫寒与诸药的甘润,正化作一碗碗药汤,在无数个寒夜里,疏浚着人体的气脉,续写着千年未断的调和之道。

子时,周老医师在书房重读《伤寒论》,案头的柴胡标本瓶里,本年新收的饮片正在月光下投出影子。茎秆的棱角在宣纸上游走,竟构成一幅人体经络图,空心的布局好似三焦经的通道,叶片的对生暗合阴阳均衡。他俄然明白,中医的聪明向来不是静止的文籍,而是像柴胡的气脉般活动的活态传承——从山野到药典,从炮制到丹方,从当代脉诊到当代药理,变的是认知东西,稳定的是对"调和"的永久寻求。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