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田埂边的佝偻影[第4页/共16页]

药香漫出窗棂时,正与麦田里青穗的涩味相撞,构成股带着土腥的清润。老农夫俄然想起自家坍塌的土灶,灶砖上的裂缝里总长着些祛湿的草药,现在砂铫里的陈砖,倒像是从影象里搬来的旧物,带着光阴的慈悲。当第一沸的水汽漫过壶嘴,叶承天指着水面扭转的薏仁:“您看,薏米仁在水里打转,恰是土气带着水湿往下走,就像您薅草时顺着水流清沟,淤堵的处所通了,肚子天然就不胀了。”

“这东西长在南坡水洼里,”他的指尖避开尖刺,抚过果实大要的凸点,“芒种前着花,秋分后成果,浑身的刺专挡湿热之气,倒像是地盘给脾胃打的伞。”说着将芡实悄悄放进草帽,根须刚好挨着老农夫鬓角的汗渍,暗紫的尖刺映着草帽的草黄色,像极了田埂边新冒的茨菰叶,却比叶片多了份锋利的保护。老农夫伸手触碰时,指尖适值落在某根尖刺旁——那间距竟与他常日艾灸时量取的同身寸涓滴不差,恍若医者早将人体经络刻进了草木的发展暗码。

“泄泻之证,总因脾土受困于湿热。”笔尖划过“薏米仁”三字,他俄然想起昨日切开的薏米,中间的小白点凝着晶露,恍若脾经运化的精魂,“此仁生在云台烂泥田,外壳五棱应脾经五穴,仁心含土水之精,最善利中焦胶着之湿,如农夫开渠引流,让困在脾胃的浊水顺着经络归海。”墨色在“炒白术”旁洇出焦痕,恍若药圃铁锅里翻炒的麦麸,“麸炒后禀土德之厚,好似给潮湿的田垄覆层暖土,湿浊遇燥则散,正如《令媛方》所言‘培土治水,土旺则水自循其道’。”

写到“茯苓皮”时,砚台里的墨香混着檐角铜铃的清响,他记得老农夫腰腹敷药时,茯苓皮的云纹与伤口的血痕相映成趣,“菌盖纹路如肠道褶皱,专走皮腠之间,引皮里水湿从毛孔而出,犹若给通风的篱墙糊层新泥,既挡湿热又留清润。”笔尖在“三者合治”处稍重,墨痕里竟浮出老农夫服药后,草帽里芡实花苞摇摆的影子。

西斜的阳光给薏米壳镀上金边,老农夫摸着脘部已软如新翻的春泥,俄然想起方才喝药时,汤里的薏仁曾在砂铫里转成旋涡,那扭转的轨迹,竟与本身田间灌溉渠的走向分毫不差。药炉里的炭火渐弱,却将最后的余热煨着沙壶,正如这剂药方,借薏米的棱角、白术的温燥、药膏的固涩,在老农夫腹内重新勾画出脾胃的运化之道——本来草木的疗愈之力,向来都藏在壳面的棱纹里,藏在粉末的细绒中,藏在医者指尖与患者肌肤相触时,那声深谙的、与地盘共振的感喟。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