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谷场边的乏力影[第2页/共15页]

“神阙穴是脾胃的天窗。”叶承天用竹片挑起药膏时,泥膏的辛香混着参粉的甜润,在竹片边沿构成温润的弧,恰如脾胃在腹腔里的表面。农妇仰卧在草席上,脐周的皮肤在光影里泛着微光,像被暑湿浸了整夏的地盘,终究比及了翻耕的犁。当药膏敷上神阙穴的顷刻,她俄然轻颤——凉而不冰的触感顺着脐下三寸渗进肌理,仿佛后山的山泉水漫过晒烫的鹅卵石,那些藏在脾络里的浊湿,正跟着药膏里的四棱纤维,一点点被拔出。

戊申年处暑,日悬中天,暑气仍盛,然秋意已悄至。有农妇,劳作于谷场,抱病来诊。其症乏力倦怠,脘腹胀满,食欲不振,舌苔黄腻,脉濡数,此乃暑湿困脾之证也。余观之,思之,提笔于医案簿上,详录其因、其治、其理。

目光落向她脚边的竹篮时,半枯的藿香茎秆正斜倚在篮沿。叶承天拈起一枝,四棱形的茎秆在指间转动,棱角清楚的弧度竟与患者脘腹的痞满表面严丝合缝——那些她无认识按揉的中脘穴四周,现在在他眼中正闪现出与藿茎棱角不异的纹理。叶片后背的绒毛簌簌蹭过掌心,细如夏末未净的稻芒,却带着股潮湿的辛香,恍若把田间地头的暑气都凝在了这层柔毛里。

草绳在指缝间解开时,粗麻布衫沿着腰间滑开,两道深紫的勒痕像新犁过的田垄,在晒成麦色的皮肤上格外触目——那是谷筐的竹篾在血肉里刻下的印记,边沿泛着青肿,像被暴雨泡胀的稻根。叶承天望着紫痕的走向,俄然想起晨露里的谷芽:处暑当天收的稻种,经铁锅微炒后,芽尖刚好弯成45度,恰是脾经从胃脘走向脐周的循行角度,恍若六合在草木萌发时,就为劳作者的腰腹伤患备好了药引。

火苗舔着陶壶底时,藿香的辛、太子参的润、陈皮的香,混着处暑露的清冽,在蒸汽里织成半透明的网。叶承天看着阿林搅动药汁的木勺,柄上的年轮竟与谷场老槐树的疤结类似——本来这草木经方里,藏着四时轮转的聪明:腐败的参收储春气,处暑的藿化解夏湿,竹席的露承接秋阴,陈皮的姜火行土气,连煎药的火候,都暗合着“土生金以化湿,金生水以润脾”的玄机。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