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对峙上党[第2页/共35页]
换回许历,本是赵括昨日获得军前动静掉队宫慷慨自请。孝成王当时是承诺了,却并未下书。赵括本想议事结束后留下来再度请命,却不料孝成王这时提出来公议,顿时一喜一忧。喜者,明显是赵王对他信赖有加。忧者,平原君大半要禁止。及至平原君一说出口,赵括大感尴尬——西垒之失后,赵军将士已经公认赵括轻战,本身虽则不平,也只得闭口不言。平原君如是说,明显是不附和他代替许历了。及至蔺相如一说赵王一问,赵括顿时感奋挺身,一拱手大声道:“但得军前效力,赵括若不与老将军同心,死在万箭之下!”一言落点,君臣们一阵惊奇,又是一阵大笑。
上党大抵安宁,平原君来壶关幕府拜见冯亭。平原君提出的方略是:东西两上党归并为新上党郡,仍由冯亭以封君之身做大上党郡守,不治军唯治民;若冯亭不肯留任上党,可回邯郸做国尉,换许向来做郡守。冯亭思忖很久,喟然一声长叹:“我弃上党,已成天下不义之人也!若得入赵封君,只怕对争夺魏国合盟倒霉。冯亭唯愿回归韩国,帮手韩王与赵国缔盟。”
偌大书房一片庄严。白起嘴角一阵抽搐,话也说不出来了,连范雎也惊奇得眼睛直棱棱看着秦昭王不说话了。如此王书,的确就是将秦邦交给了白起。镇秦穆公剑不消说得,临战大将军受生杀大权,原是战国通例。要紧处是那“举国兵符”与“得拒王命行事”——全权变更举国兵马且能够不听王命!天下何曾有过如此君王书令?一时候白起沉着下来,对着秦昭王深深一躬:“臣,敢请秦王收回举国兵符与得拒王命。臣唯求衡量进退罢了。”范雎略一思忖道:“臣亦此意。武安君陷于物议,于国倒霉也。”
军令公布结束,廉颇正要请国尉许历增拨各营大型戍守东西与各种弓弩,蓦地一声清脆话音:“且慢,我有话说。”众将谛视,恰是增兵主将赵括。
赵国封君最高,侯爵次之,与秦国大抵不异。
“平阳君何其大谬也!”跟着一声清脆的批评,一个玉冠束发的英挺年青人从后排霍然站起,恰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当时赵奢已死多年,赵括秉承了马服君虚爵,平常被人称为“马服子”。因为曾在宫中与当年的太子赵丹一起读书多年,孝成王对赵括分外赞美,一即位便授赵括以职掌邯郸防卫的柱国将军。论官职,柱国不是高位重臣,但是因为赵括秉承了马服君爵位,便成了封君大臣。更兼赵括幼时大有才名,成年加冠后更是见地不凡,在赵国朝臣中已成了最是光彩照人的后起之秀。当然,更底子处在于赵奢名誉与孝成王之正视赞美,赵括才得以位列高爵重臣之奥妙朝会。此时赵括一开口便咄咄逼人地批评这位极其傲慢的王叔,大臣们一则奋发二则严峻,殿中鸦雀无声,连平原君也不由瞪了赵括一眼,感觉赵括未免过分。饶是如此,赵括旁若无人,侃侃大声道,“固国不以江山之险,失国不因四战之地。先君武灵王时,赵无韩国上党,却胡服骑射拓地千里震慑天下。唯其如此,赵弱赵强,赵存赵亡,固不在上党险地也,在国力也,在兵力也,在朝野之气也!”只这几句,大臣们眼睛便是一亮——不愧马服君之子,有胆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