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心安即是归处》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章

第4章 纵浪大化,不忧不惧[第10页/共10页]

缘分和运气可托不成信呢?

注释

灾害并不限于知识分子:“大家有一本难念的经。”以是我说“不美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浅显的真谛”;但是真能体味此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能够不烦不躁;对人,能够相互谅解。这会大大地无益于全部社会的安宁连合。

[1]此文写于2002年前后,详细写作时候没法考据。

1998年8月20日

我在大学时曾专修过一门课“西洋哲学史”。厥后又读过几本《中国哲学史》和《印度哲学史》。我逐步发明,天下上没有哪两个或多个哲学家的学说是完整一模一样的。有如大天然中的树叶,没有哪几个是绝对一样的。有多少树叶就有多少模样。在大家间,有多少哲学就有多少学说。每个哲学家都以为本身把握了真谛。有多少哲学家就有多少真谛。

孔门贤人子路“闻过则喜”,古今传为嘉话。我底子做不到,并且也不想做到,因为我要阐发:是谁说的?在甚么时候?在甚么地点?因为甚么而说的?阐发完了今后,再定“则喜”,或是“则怒”。喜,我不会过甚;怒,我也不会火冒十丈,怒发冲冠。孔子说:“野哉,由也!”大抵子路是一个粗线条的人物,内心没有像我上面说的那些弯弯绕。

以上两个辩论的例子,恐怕大师都是晓得的。庄子和惠施都是抵赖家。《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要说这两个对哲学辩论有遍及的代表性,那是言过实在。但是,倘若你细读中外哲学家“辨”和“辩”的文章,其背后确切躲藏着与上面两个例子近似的东西。如许的“辨”和“辩”能使真谛愈辨愈明吗?戛戛乎难矣哉!

我本身有一个非常不平常的经历。我底子不晓得天下上有某一名学者,畴昔对于他的存在,我一点都不晓得,但是,他却同我结了怨。因为,我现在所占有的位置,他以为本来是应当属于他的,是我这个“鸠”把他这个“鹊”的“巢”给占有了。是以,勃然对我心胸不满。我被蒙在鼓里,好久好久,最后才有人透了点风给我。我不晓得,天下竟有这类事,只能一笑置之。不如许又能如何呢?我想向他报歉,挖空心机,也找不出涓滴来由。

但是,比来我俄然大彻大悟,感觉事情恰好相反,真谛是愈辨愈胡涂。

上一页 设置 下一章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