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心安即是归处》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8章 生如夏花,死如秋叶[第3页/共14页]

现在恰是隆冬。室内春意融融,窗外万里冰封。正对着窗子的那一棵玉兰花,现在枝干光秃秃的一点活力都没有。但是枯枝上长出的骨朵儿却意味着生命,包含着但愿。花朵正伸直在骨朵儿内心里,春季一到,东风一吹,会当即绽放白玉似的花。水池里,面前只要残留的枯叶在北风中在层冰上摇摆。但是,我也晓得,只等春季一到,坚冰当即化为粼粼的春水。现在伸直在黑泥中的叶子和花朵,在春季和夏天里都会蹿出水面。到了夏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将是多么光彩烂漫的风景啊!“既然夏季到了,春季还会远吗?”我现在一方面脑筋里仍然会不时闪过一个动机:“这一出戏快煞戏了。”这涓滴也不含混;但是,另一方面我又感觉这一出戏的飞腾还没有到,恐怕在煞戏前的那一顷刻才是真正的飞腾,这一点也决不含混。

江淹的《恨赋》最后两句是:“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第一句话是说,死是不成制止的。对待不成制止的事情,最聪明的体例是,以不成避视之,然后随遇而安,乃至逆来顺受,使不成制止的风险性降至最低点。如果对存亡之类的不成制止性停止应战,则必定遇大灾害。“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秦皇、汉武、唐宗等是典范的例子。既然非走不可,哭又有甚么意义呢?反不如笑着走更使本身萧洒、对劲、镇静。这个事理并不通俗,一说就明白的。我想把江淹的文章改一下:既然自古皆有死,何必饮恨而吞声呢?

我向无弘愿,包含本身活的春秋在内。我的父母都没有活过五十,是以,我本身的原定打算是活到五十。如许已经超越了父母,很不错了。不知如何一来,好像一场春梦,我活到了五十岁。当时我流年倒霉,颇挨了一阵子饿。但是,我是“曾经沧海难为水”,在第二次天下大战时,我正在德国,我接受了现在难以设想的饥饿的磨练,乃至落空了饱的感受。我们那一点灾害,同德国比起来,真如小巫见大巫;我从而顺利地度过了那一场灾害,并且我当时的精力面孔是我平生最好的期间,一点苦也没有感遭到,于不知不觉中突破了我原定的春秋打算,度过了五十岁大关。

无复独多虑。

我向来没有想到,我能活到八十岁;现在竟然活到了八十岁,但是又一点也没有八十岁的感受。难道咄咄怪事!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