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不朽的书(6)[第3页/共6页]
我曾在科学院的图书馆里看到过几本在1789年法国大反动前出版的法文书。此中一本大厚书的包装非常讲究,不但装订精彩,还配有非常标致的插图。本来,这是一本保王党歌颂王权的书。别的另有一些小册子,小得能够装入口袋里,乃至能够藏在手中。这些都是反动党人利用的书。之以是把书做得如许小,是为了便于照顾出境,查抄的时候轻易分离。如此看来,像书的开本大小之类的事情,绝对不是偶尔的。
《伊戈尔远征记》写于12世纪,能够说它已经存活了很长时候了。穆辛・普希金获得的只是一本以后的誊写本。显而易见,这个抄本不是用羊皮纸誊写的,而是用纸誊写的。现在,《伊戈尔远征记》只要不完整精确的抄本,那是上个世纪初期的作品。
人的糊口永久与书是分不开的。偶尔间,我想到了一小我与他的书同时蒙受火刑的故事。这件事情产生在16世纪的法国。1539年,里昂的排版工人策动大歇工,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排版工人的歇工。工人们与老板足足斗争了两年,可却没有任何成果。不过,此中有一个叫做陀莱的印刷厂老板,他反对本身的同业,接管了工人们提出来的前提。厥后,歇工告一段落,老板们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工人放弃了他们本来的要求,规定一天事情15个小时。
这件案子的讯断很快就出来了。陀莱正因为“乌有”这个词语而被判处了极刑,并且还与他的书一起在巴黎莫贝尔广场被燃烧了。
中世纪时,羊皮纸的代价是非常高贵的。有的时候,人们会用小刀把古书上的原文刮掉,并且在那些写过“异端”的希腊诗或罗马史的处所,写上“贤人”的传记。是以,当时就有人专门干这类毁书的活动――把书上的字刮掉。
古埃及有如许的一种民风:人死以后,生前统统的文件、册本,都跟木乃伊――用香料措置过的尸身――一起葬在宅兆里。以是,几千年前人们写的函件、着作和诗稿等,常常会无缺无损地保存在木乃伊的怀里,一向留传到明天。
从一本书的运气当中,你常常也能够看到一个国度和民族的运气。
现现在,几近每个大图书馆里都有几本这类“死”过两次的手抄本。
接下来的一些东西的性子就完整分歧了:《印度大富传》、《费利帕脱、马克西姆和他们的冒险记》,以及一些神话和小说,最后则是《奥列格之孙、伊戈尔・斯维亚托斯拉维奇远征记》。我们终究找到了《伊戈尔远征记》,要晓得,这但是留传到近代的当代诗篇中最陈腐和最贵重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