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第3页/共7页]
作为知识分子,特别是一个有任务心的知识分子,泰不华没法不平从中心当局的定见,以是那次誓师大会,部下的军官看到他神情愁闷,内心就蒙上了一层暗影。
刘伯温对这位老友短时候内的窜改感到吃惊,不过贰内心还是佩服高则诚的勇气,因而,写了《参军诗五首》为高则诚壮行,预祝他班师,当然更预祝的是,当局军能完整剿除方国珍,班师。
方国珍为甚么又搞第三次反动?事情需从黄河提及。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但倒是位歇斯底里的母亲。“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是这位母亲大人的脾气特性。从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蒋介石先生为了反对日本而在花圃口决堤放水的2540年中,有记录的决口众多年份有543年,决堤次数达1590余次,主河道经历了五次大改道和迁徙。洪灾涉及范围北达天津,南抵江淮,包含冀、鲁、豫、皖、苏五省的黄淮海平原,纵横25万平方千米。到了元王朝,黄河母亲更是抽风,终元一朝,它冲出牢固航道就达200余次,无数苍存亡在它那黄黄的泥浆里。
在江浙一带的士大夫阶层和宦海,刘伯温的光环与佛祖类似。他平平的表面下埋没着炙热的聪明火焰,燃烧成诗歌和激而不烈的文章,万人传唱。他很快就被任命为浙东战区司令参谋(浙东元帅府都事),到台州、温州一带防备第三次反动的方国珍。
孛罗帖木儿的智力商数没法了解泰不华的感喟,正如驴听不懂音乐一样。泰不华的担忧很快就在1352年农历三月获得证明,方国珍腾跃着、喝彩着停止了第三次反动。
当然,他在宦海上的屡进屡退也为他在江浙读书人阶层争夺到了难以置信的着名度。
被当时当局称为邪教的白莲教门徒栾城(今河北栾城)人韩山童和颍州(今安徽界首)人刘福通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找了官方艺术家凿刻了一个独眼石人,埋在劳工们的工地上。白莲教的汗青源远流长,并且寿命奇高。它本是佛教的一个分支,被浅显百姓信奉后开端在南宋传播,元朝初年,这个邪教就经常跟元当局作对。韩山童和刘福通把白莲教弄得更加奥秘化,据他们面不改色地说,现在弥勒佛正转世,而明王也要投胎做人。紧接着,他们又漫衍“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谶言。
刘福通与韩山童趁热打铁,打出了“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战旗,堆积了三千多人商定良辰谷旦直捣元朝的老巢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