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帝王师:刘伯温》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12章[第4页/共7页]

方国珍为甚么又搞第三次反动?事情需从黄河提及。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但倒是位歇斯底里的母亲。“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是这位母亲大人的脾气特性。从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蒋介石先生为了反对日本而在花圃口决堤放水的2540年中,有记录的决口众多年份有543年,决堤次数达1590余次,主河道经历了五次大改道和迁徙。洪灾涉及范围北达天津,南抵江淮,包含冀、鲁、豫、皖、苏五省的黄淮海平原,纵横25万平方千米。到了元王朝,黄河母亲更是抽风,终元一朝,它冲出牢固航道就达200余次,无数苍存亡在它那黄黄的泥浆里。

如果说,元当局第一次和方国珍较量,是因为不熟谙海上战役而失利,情有可原,但第二次,却失利在陆地上,并且是不战而溃,这就不管如何都说不畴昔了。

不过有人反对。因为当时天下如同喷发前的火山,第二个计划是必必要征集百姓为当局做任务劳动,没有人情愿。

但刘伯温大失所望,1351年农历六月,孛罗帖木儿和方国珍在松门四周的大闾洋短兵相接,成果,孛罗帖木儿的军队还未展开队形便不战而溃,孛罗帖木儿本人被活捉。高则诚在当时早已不知去处,据他厥后回想说,本身拿出了无数计谋,可孛罗帖木儿阿谁糨糊脑袋就是不听。

泰不华进士出身,才调横溢,极有任务心,曾在中心当局担负礼节部副部长(礼部侍郎)时,多次对国度政策和时政提出中肯的定见,获得勇于说实话的隽誉。泰不华身上最宝贵的是有独立思虑的才气。方国珍第二次反动时,泰不华是一支剿匪军队的批示官。方国珍在陆地上对温州城策动总攻时,泰不华突袭方国珍的战船,方国珍见后院起火,仓猝撤退。厥后,方国珍击败了元当局剿匪总司令孛罗帖木儿,并宣称接管招安。泰不华传闻中心当局重新采取了方国珍这个调皮的孩子后,有好几天吃不下睡不着,唉声感喟不已。两边达成招安和谈后,方国珍就退守民屋中,没采纳任何防备办法。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