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武韬——仿遣将用兵之术 (1)[第4页/共5页]
“行其道,道可致也;从其门,门可入也;立其礼,礼可成也;争其强,强可胜也。全胜不斗④,大兵无创⑤,与鬼神通,微哉!微哉!与人同病相救,怜悯相成,同凶互助,同好相趋,故无甲兵而胜,无冲机而攻,无沟堑而守。
⑨菅(jiān):一种多年生的草。
“今彼殷商,众口相惑,纷繁渺渺⑧,好色无极。此亡国之征也。吾观其野,草菅⑨胜谷;吾观其众,邪曲胜直;吾观其吏,残暴残贼。败法乱刑,高低不觉。此亡国之时也。大明⑩发而万物皆照,大义发而万物皆利,大兵发而万物皆服。大哉!贤人之德,独闻独见。乐哉!”
本卷首要阐述获得政权及对敌斗争的战略,夸大在作战前必须先对敌我两边的环境了如指掌,停止比较,以己之长克敌之短,才气制胜,也就是所谓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本卷内容比较少,共分为《发启》《文启》《文伐》《顺启》《三疑》五章。以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唯有道者处之”,旗号光鲜地提出了争夺天下的计谋目标,并指出计谋的最高境地在于不战而屈人之兵,即“全胜不斗,大兵无创”“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
在战略和基调都打算完美的根本上,姜太公又很有见地地提出了“全胜不斗,大兵无创”的作战计谋,立意高远,与当时的计谋情势非常符合。这类作战用兵的计谋和前面的“无甲兵而胜,无冲机而攻,无沟堑而守”的提法是相通的。这里所夸大的“全胜不斗”是说完整的胜利不需求通过战役来实现,它与孙子的闻名观点“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一样的,意义是以气力件为后盾,不通过直接交兵就使仇敌臣服。
“实施吊民讨伐之道,便能够实现政治抱负;遵守精确的线路,能够达到同一天下的目标;建立恰当的轨制,就能够获得胜利;建立强大的上风职位,便能够克服劲敌。获得全胜却不是颠末战役,以雄师临敌却没有伤亡,(能够达到如许的境地)真可谓是用兵如神了。奥妙啊!奥妙啊!和别人同痛苦而相互救济,同感情而相互保全,同仇恨而相互帮忙,同爱好而寻求共同的事物。如许就算没有军队也能取胜,没有冲车机弩也能向进步攻,没有沟堑也能戍守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