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水经注》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2章 河水一(2)[第4页/共6页]

释氏《西域记》曰:恒水东流入东海,盖二水所注,两海所纳,自为东西也。

其山岳秀端严,是五山之最高也。释氏《西域记》云:耆阇崛山在阿耨达王舍城东北。西望其山。有两峰双立,相去二三里,中道,鹫鸟常居其岭,土人号曰耆阇崛山,山名耆阇,鹫也。又竺法维云:王舍城,胡语云罗阅祇国,有灵鹫山,胡语云耆阇崛山,山是青石,头似鹫鸟。阿育王令人凿石,假安两翼两脚,凿治其身,今见存。了望似鹫鸟形,故曰灵鹫山也。数说分歧,远迩亦异。今以法显亲宿其山,诵《首楞严》,香华扶养,闻见之宗也。又西迳伽耶城南二十里,到佛苦行六年坐树处,有林木。西行三里,到佛入水沐浴,天王按树枝得扳出池处。

昆仑之邱,或上倍之,是谓冷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玄圃之山,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禹乃以息土填鸿水,觉得名山,掘昆仑虚觉得下地。高诱曰:地或作池则以仿佛近宝塔调之说。阿耨达六水,葱岭,于阗二水之限,与经史诸书,全相乖异,又按《十洲记》:昆仑山在西海之戍地,北海之亥地,去岸十三万里,有弱水,周币绕山。

释氏论:佛图调列《山海经》曰: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以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又曰:钟山西六百里有昆仑山,所出五水。祖以佛图调《传》也。又近推得康泰《扶南传》,传昆仑山,正与调合。如《传》,自交州至天竺比来,泰《传》亦知阿耨达山是昆仑山。释云:赖得调《传》,豁然为解,乃宣为《西域图》,以语法汰。法汰以常见怪,谓汉来诸名流,不该河在敦煌南数千里,而不知昆仑地点也。释答信曰:按《穆天子传》三:穆王于昆仑侧瑶池上,觞西王母。云,去宗周瀍涧万有一千一百里。何得不如调言?子今见泰《传》,非为前人不知也。现在今后,乃知昆仑山为无热丘,何云乃胡外洋乎?余考释氏之言,未为佳证。《穆天子》、《竹书》及《山海经》,皆埋缊岁久,编韦稀绝,书策落次,难以缉缀。先人假合,多差远意。至欲访地脉川,不与经符,验程准途,故自无会。释氏不复底子众归之鸿致,陈其细趣,以辨其非,非所安也。今按《山海经》曰:昆仑墟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墟,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通兽守之,百神之地点。郭璞曰:此自别有小昆仑也。又按淮南之书,昆仑之上,有木禾、珠树、玉树、璇树,不死树在其西,沙棠、琅玕在其东,绛树在其南,碧树、瑶树在其北。旁有四百四十门,门间四里,里间九纯,纯丈五尺。旁有九井,玉横维其西北隅。北门开以纳不周之风。倾宫、旋室。县圃、冷风、樊桐,在昆仑阊阖当中,是其疏圃,疏圃之池,浸之黄水。黄水三周复其原,是谓丹水,饮之不死。河水出其东北陬,赤水出其东南陬,洋水出其西北陬,凡此四水,帝之神泉,以和百药,以润万物。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