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汾水(1)[第5页/共6页]
汾水出太原汾阳县北管涔山。
夜中,忽有二孺子入,跪曰:管涔王使小臣奉谒赵天子,献剑一口。置前,再拜而去。以烛视之,剑长二尺,光芒非常,背有铭曰:神剑服御除众毒。曜遂服之,剑随时变成五色也。后曜遂为胡王矣。汾水又南,与东、西温溪合,水出摆布近溪,声流翼注。水上杂树交阴,云垂烟接。自是水流潭涨,波襄转泛。又南迳一城东,凭<土庸>积石,侧枕汾水,俗谓之伏戎城。又南出二城间,其城角倚,翼枕汾流,世谓之侯莫干城,盖语出戎方,传呼失实也。汾水又南,迳汾阳县故城东。
又南过杨县东。
京相璠曰:梗阳,晋邑也。今太原晋阳县南六十里榆次界,有梗阳城。汾水又南,即洞涡水会者也。
又南过平阳县东。
昔赵武灵王游大陵,梦处女鼓琴而歌,想见其人,吴广进孟姚焉,即于此县也。王莽改曰大宁矣,汾水于县左迤为邬泽。《广雅》曰:水自汾出为汾陂,其陂东西四里,南北一十馀里,陂南接邬。《地理志》曰:九泽在北,并州薮也。
又南,过平陶县东,文水从西来流注之。
肃宗从之,全活数千人。和熹邓后之立,叔父陔觉得训积善而至也。即此羊肠仓也。又南迳秀容城东。《魏地盘记》曰:秀容胡人徙居之,立秀容护军治,东去汾水六十里,南与酸水合,水源西出少阳之山,东南流注于汾水。汾水又南出山,东南流,洛阴水注之,水出新兴郡,西流,迳洛阴城北。又西迳盂县故城南。
言之文公,文公命之为卿,复与之冀,京相璠曰:今河东皮氏县有冀亭,古之冀国所都也。杜预《释地》曰:平阳皮氏县东北,有冀亭。即此亭也。汾水又西,与华水合,水出北山华谷,西南流,迳一故城西,俗谓之梗阳城,非也。梗阳在榆次,非在此。按故汉上谷长史侯相碑云:侯氏出自仓颉以后,逾殷历周,各以氏分,或著楚、魏,或显齐、秦,晋卿士蒍,斯其裔也。食采华阳,今蒲坂北亭,便是城也。其水西南流,注于汾。汾水又迳稷山北,在水南四十许里,山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高十三里,西去介山一十五里。山上有稷祠,山下稷亭,《春秋·宣公十五年》,秦桓公伐晋,晋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是也。
历唐城东。
太原郡治晋阳城,秦庄襄王三年立,《尚书》所谓既修太原者也。《春秋说题词》曰:高平曰太原。原,端也,平而有度。《广雅·释地》曰:大卤,太原也。《释名》曰:地不生物曰卤。卤,垆也。《穀梁传》曰:中国曰太原,蛮夷曰大卤。《尚书大传》曰:东原底平,大而高平者谓之太原,郡取称焉。《魏地盘记》曰:城东有汾水南流。水东有晋使持节、都督并州诸军事、镇北将军、太原成王之碑。水上旧有梁,青荓殒于梁下,豫让死于津侧,亦襄子解衣之地点也。汾水西迳晋阳城南,旧有介子推祠。祠前有碑,古刹倾颓,惟单碑独存矣,今笔墨剥落,无可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