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 道教中的各种气功功法[第2页/共3页]
大盖唐朝所出的《三论元旨》,依“重玄”哲学,分炼神入定的了阶次为“摄心归一”(安宁)、“悲观忘一”(灭定)、“悟心真一”(泰定)三阶。初以一念摄万念,“内静观心,澄彼纷葩,归乎寂泊”,若心念浮燥难收,用“放心远观”之法,纵心远观四方无极天下,至无可观处,然后摄归,重新至足,观身材子虚无常。又可心依气味而观,或“怡神罢了,精照一源”,由此达寂定不动。次“忘心遣观”,连寂定的心念也耗费,使形同槁木,心若死灰,境智双忘,谓之“悲观忘一”。次由忘一而达真一,心与道合,因忘而明,因明而达,“悟心真一”,达《庄子》所云“宇泰定则发天光”的最高境地。《坐忘论》等还把修习者心身随工夫渐进而生的效应,总结为“五时七候”,五时,指心由动多静少、静少动多、动静相半、静多动少,渐次达一贯纯静,有事无事,触亦不动的“真定”。由此升入七候,身材渐生窜改,由宿疾皆消、身轻心畅,进而返老还童、心悦神安,乃至“延寿千岁”,成为神仙、神人、至人。
此类体例源出老庄,从调心动手,以空谦虚念、令符合于虚无之道为修习之要,有守道、守神、守1、心斋、定观、澄心、观心、坐忘、炼神还虚、炼神合道等项目。
此类体例源出先秦的吐纳食气、行气,以调制呼吸为主,有行气、闭气、胎息、吐纳、佩服、食气等项目。修习大抵分闭息、多入少出、服咽内元气、服食外气等法。
1、炼神类。
玄门担当传统诸家气功功法,予以生长丰富,斥地了多种多样的气功入静法门。玄门文献中所见的气功体例,多达百数十种,既有静功,又有动功、动静功,而以静功为主。玄门气功静功入静法,大略可分为炼神、炼气、存思、守窍、内丹五大类。
炼神一类工夫,本与佛教止观多所相通。南北朝以来,玄门在源于老庄的守道、守神说的根本上,接收佛教露台止观及禅宗禅法,构成一类佛、道融会的炼神之道。《洞玄灵宝定观经》所说“定观”,实即佛教“止观”的改头换面,泠虚子注云:“定者心定也,如地不动;观者慧观也,如天常照。定体无念,慧照无边,定慧等修,故名定观。”修习体例,以静坐冥思为要,若觉念起,立即用内观觉照之法遣除,“唯灭动心,不灭照心”,“不依一法而心常住”。摄念持心,须把握法度,勿令太急而致报狂颠,心达寂定时,又须听任,宽急得所,方能渐入静亦定、动亦定,“处喧无恶,涉事无恼”的“真定”,帽定而生聪明。唐朝名羽士司马承祯的《坐忘论》所述“坐忘”之道,本出《庄子》,修习以“收心离境,住无统统,不着一物”为要,以达“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与道冥一,万虑皆遣”的静定之境为成绩。入门分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七步,调心防断、任、放、纵四种偏执,既不成住有,又不成住空,“但心不着物,又得不动,此为真正定基”。这类“坐忘”法,可谓佛教止观与老庄坐忘之道融会的产品。被全真道奉为首要典范的《平静经》,则以“澄心遣欲”为宗,以内观“心无其心”、表面“形无其形”、远观“物无其物”为遣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