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1.23[第3页/共4页]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六合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是以贤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有为,则无不治。
谁能使血气变得和婉,像婴儿一样呢?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1]。
【老子・第三章】
是以贤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忘我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第六章】
【翻译】: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世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老子・第九章】
千锤百炼的锋芒,也长不了的。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可贵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气稳定。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
无形者对人们有好处,是因为无形者的服从啊。
揣而锐之,不生长保。
[1]凡是译为”能够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久稳定的道”,夸大道是不成言说的。但如许的翻译,即是一开端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能够性和可靠性。实在”常”字在《老子》中多为”凡是”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门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霸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有”体例”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成道也”。《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普通的事理。又有冯友兰先生考据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予道形而上学的意义。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端就廓清观点,夸大他上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普通常指的道,不是普通的事理,即非”常道”,而是……是甚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爱民掌权,谁能舍己顺道、有为而治呢?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谁能洗净内心的邪念,透亮如明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