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暴君的伟大》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二十五章 佛教大师(二)[第2页/共4页]

开皇十七年(597年)十月杨广又一次朝见父母后归藩,或许是杨坚问及智觊的意向并有所唆使,杨广又“遣行参高孝信入山奉迎”,且仿佛有不得违旨之命。智觊见杨广仍不放过本身,乃“散什物用施贫”,“又画作寺图觉得款式,诫嘱僧众”。在预示了本身必死以后,大师出发。行至石门,乃云有疾,谓弟子智越等曰:“大王欲使吾来,吾不负言而来也,吾知命在此,故不须进前也,石城是露台西门,天佛是当来灵象处所,既好宜最后用心”。即口传遗书并亲写四十六字给晋王,其书略云:“莲花香炉、犀角快意,是王所施,今以仰别,愿德香远闻,长保快意”。封竟,索三衣钵,命净扫洒,以十仲春二十四日未时安祥入灭,春秋六十,僧夏四十。

贫道初遇胜缘,发心之始,上期无生法忍,下求六根清净,三业殷勤,平生望获。不谓宿罪殃深,致诸留难,内无实德,外招虚誉。学徒强集,施主自来,既不能绝域远避,而复依违顺彼,自招恼乱,品德为亏,应得不得,忧悔何补。

但是,智觊大师的申述并非批评弟子杨广,杨广只是一个藩王,上有父皇和太子杨勇,不是杨广说了就算。而大一统的天下局势又要求认识形状的高度同一,同一政官僚求有呼应同一的宗教,建立为王朝所用的最高神学。杨坚在灭陈后不久就催促智觊要“以同朕心”,和朝廷保持分歧,智觊却不但不主动归依新朝,反而不肯“依违顺彼”,要“绝域远避”,“虽在人间,弗忘山野”,想自在地弘法布道,明显不容于当世,有悖于当时的政治情势。对于杨广来讲,他坐镇江都,受命统领旧陈之地,必定要做到江南的宗教思惟与朝廷的分歧,因为智智觊在江南宗教界的名誉,杨广不但要节制智觊,还想操纵智觊的影响力,就像拉拢操纵江南玄门首级王远知一样。王远知束手就范,但智觊却凛然不附。智觊的孤傲不平当然宝贵,而杨广对桀骜不驯的大师却也自始至终没有卤莽简朴地施之以毒害,而是很有耐烦地一次又一次地延屈,施之以惠,竭尽尽力地拉拢,但愿硬化智觊,使智觊戴德就范。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