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帝国风云》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二十四章 帝国第一舰[第3页/共4页]

冯承乾不得不接管实际,只是耍了个手腕,即让威廉港造船厂插手出去,卖力为帝国水兵制作首舰,只是决计减慢制作进度,让这艘战舰最后完工,而为大清制作的四艘则提早完工。

比如在炮塔安设体例上,冯承乾就没有考虑到,在动力体系机能有限的环境下,火力安插必定会做出让步,不然战舰的机能就没法获得均衡,即便火力获得加强,也会导致其他机能降落。

以当时的环境来看,确切起到了如许的结果。

也就是说,在沿纵轴安插三座炮塔的环境下,战舰的长度能节制在一百三十米摆布,仅比工程师对峙的一百二十米多了十米。

厥后,很多人都以为,“腓特烈大帝”号初创了一个全新的期间。只是大部分史学家仍然以为“腓特烈大帝”号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战列舰,因为这艘战舰在建成时,采取的仍然是短倍径三百毫米主炮,来去式蒸汽机,在机能上与厥后建成的战列舰有很大差异,即便改进以后,也难以充当战列舰。

只是,谁也不可否定,“腓特烈大帝”号是帝国迈入水兵强国的第一步。

终究,冯承乾与一样对峙己见的工程师各让一步,即战舰采取三座炮塔,只是全数沿纵轴安插,此中二号炮塔位于两根烟囱之间,在设想的时候就以安装三百毫米舰炮、而不是三百五十毫米舰炮为准。

只是,冯承乾没有当即熟谙到这个题目。

为了这件事,设想事情担搁了将近一个月。

更首要的是,大清派来的官员也以为两座炮塔远远不敷。

必须承认,这是一个较为抱负的折中计划。

八月初,冯承乾向腓特烈三世提交了设想图纸,并且通报了大清官员。

从一开端,设想事情就不大顺利。

比如,冯承乾对峙把炮塔沿纵轴安插,并且为炮塔安装丰富的装甲。

遵循冯承乾的要求,“腓特烈大帝”号在设想的时候,就以三联装三百毫米舰炮、或者是双联装三百五十毫米舰炮为准。成果,“腓特烈大帝”号的长度达到一百三十二米,吃水深度增加了零点二米,排水量增加了一千五百吨,锅炉减少到六座,推动体系输出功率独一八千四百马力,战舰的最大飞行速率独一十二节。为了降落排水量,副炮减少到四门,其他武备也有所降落。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