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承天教授坐诊骄阳医馆的第一天就来了一个特殊的病人[第3页/共8页]
- 病机:肾阳不敷,脾失和煦,水湿内停成痰;肺卫不固,寒饮上犯鼻窍;痰凝气滞血瘀,结于皮下、乳络,构成脂肪瘤与副乳。
- 杜仲、桑寄生:
- 附子、肉桂:
医嘱:①停汤剂后改服丸药3个月;②每年秋冬用艾叶+生姜煮水泡脚,预御寒凝;③哺乳期结束后加强熬炼(如八段锦“调度脾胃须单举”),促进气血循环。
现病史:患者36岁,育有三胎,最小婴儿6月龄,纯母乳豢养。半年前无较着诱因呈现肩背冷凉,需裹厚毯方舒,鼻腔自发冒冷气,清涕量多、质稀如水,无鼻塞头痛,否定感冒史。双上肢内侧、上臂多发皮下肿物,如枣核大小,推之可动,无压痛;两侧腋下副乳较着,经前胀痛。面色萎黄,神疲惫力,纳眠可,二便调,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弱。
1. 主症:肩背冷凉、鼻流清涕(量多质稀)、鼻凉——属寒饮伏肺,肺卫不固;
患者:“没想到中药能把瘤子消下去,还要吃多久?”
- 养血活血连络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化裁。
干姜6g 炒白术15g 茯苓20g 黄芪30g 党参15g
辩证:寒饮已化,痰瘀渐消,气血仍虚,兼夹血瘀。
四诊
处方(14剂):
当归 15g 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主治血虚血瘀、症瘕积聚。 含阿魏酸,能抗血虚、调度免疫、改良血液循环,按捺血小板堆积。
黄芪 30g 甘,微温;归脾、肺经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主治气虚乏力、表虚自汗、痰饮内停。 含黄芪甲苷,能加强免疫、抗颓废、改良微循环,调度糖代谢。
- 黄芪、党参:
三诊
- 丸药(耐久调度):参苓白术丸(每日2次,每次6g)+ 鳖甲煎丸(隔日1次,每次3g,防痰瘀复结)。
辩证:脾肺气虚,寒饮伏肺,痰瘀互结。
2. 煎吃法:附子先煎30分钟去麻味,余药通例煎服,日1剂,分2次温服;
调剂:加桃仁10g、红花6g加强活血通经;减天南星为6g(痰浊渐轻),加熟地20g、阿胶9g(烊化)补血养阴(顾护月经后气血)。
本案患者因多次生养、耐久哺乳,致脾肺肾阳虚,寒饮内生,痰湿瘀结于鼻窍、皮下、乳络。医治分三阶段: